冯晓媛是杭州第十四中学附属学校的初一语文教师。上学期,教《论语》十二章的“一箪食,一瓢饮”时,她提到了“箪食壶浆”一词。“我特地提醒学生不要混淆,是‘箪食(sì)壶浆’,不要念成shí,学生们绕了半天,才理解两者区别。”尴尬的是,冯老师昨天才发现错误读音竟然“转正”了,“第六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里正确读法是箪食(shí)壶浆,开学了我得告诉学生,你们原先的读法才是正确的。”冯老师哭笑不得。(钱江晚报)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(shuāi)。”“远上寒山石径斜(xié),白云生处有人家。”“一骑(qí)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看到这些拼音,你是不是也突然懵了,这些我们原本耳熟能详的古诗词,一些特殊字的读音突然就改了,曾经的错误读音竟然摇身一变“转正”了,弄得我们对这些词句突然很陌生,甚至不知自己读的是对是错。
“读音是否应该修订”的话题这两天一直热度不减,一篇《注意!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!》的网络文章也被大量转发阅读。不少网友对更改读音耿耿于怀,在他们看来,在正确读音这个问题上不应该“少数服从多数”,更不能因为多数人读错就要更改读音,况且在古诗词中一些字的读音有其特殊意义,一旦更改不但意境全无,而且平仄押韵都搞没了。这样看来,更改读音似乎毫无必要。
其实,我们更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,那就是语言的实用性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共同的体会,即便是身为中国人我们也不敢妄言了解中国文化,单就是那些多音词就让我们头疼不已,特别是对于汉语的初学者而言,更改读音后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烦恼,理解起来更加容易,而且读音也不至于混淆。从本质上来讲,更改读音不会对语言、书写、交流造成任何影响,只会让更多的人感到简单、方便。
笔者以为,我们不必对更改读音这件事大惊小怪。语音毕竟是约定俗成的,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人们更好地交流,如果一个词语大家都容易错读,与其纠结孰是孰非相互猜疑,不如釜底抽薪就此更改,毕竟知识是不断更新的,语言也该是动态变化的,这个毋庸置疑。当然,某些读音的更改势必会导致一些古诗词的对仗、押韵等语言美感不复存在,但是这些与汉语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相比根本微不足道。其实,特殊读音并不代表着“文化品味”,只要经过长期的沉淀,如今的新读音同样可以深入人心。
文章来源:http://comment.gog.cn/system/2019/02/20/017120081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