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良简介:张良怎么死的,张良活了多少岁,张良的一生
(自媒体)
张良(约前250—前186年),字子房,颍川城父人,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、大臣,与韩信、萧何并称为“汉初三杰”。公元前230年,韩亡于秦。年轻气盛的张良,胸怀亡国之恨,派刺客暗杀秦始皇。
(原创文章)
张良精通黄老之道,不留恋权位,以出色的智谋,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,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,被封为留侯。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张良说:“夫运筹策帷帐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”
(本文来自)
张良年龄:享年64周岁 (公元前250年-公元前186年)
张良的一生:以谋略盖世的帝师,刘邦所倚重的首席智囊
在著名的“南宫论功”中,刘邦盛赞张良“运筹策帷帐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”,对他充满了敬佩、感激之情。而且在“汉初三杰”之中,刘邦对张良始终最为信任。不论是在楚汉之争中,还是在安定汉初政权的进程中,张良一直是刘邦所倚重的首席智囊。
一、从“博浪椎击”到“纳履圯下”
张良(?—前186),字子房。其先世是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。祖父张开地、父亲张平,先后担任韩昭侯、宣惠王、襄哀王、安〖〗王、悼惠王等五位韩国国君的丞相。因此,张氏有着“五世相韩”的家世仕宦荣耀。张平逝世后二十年,秦国灭韩国。当时张良还年轻,未曾在韩国入仕做官。韩国灭亡之后,张良立志为故国复仇。张良出身贵胄世家,资产自然不菲,家中有僮仆三百人,其弟不幸死去,他不经营丧葬之事,却把全部家财用于寻求勇士图谋刺杀秦王。
张良曾经东游,求见著名隐士仓海君,寻得一位力大无比的勇士,,定制了一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椎。秦始皇二十八年(前219),张良利用秦始皇东游之机,开始实施谋划已久的“刺秦”行动。秦始皇路经博浪沙(今河南原阳东南)时,张良亲率大力士设伏并且发动了狙击秦始皇的刺杀行动。大力士将足以致命的大铁椎抛向秦始皇的车驾,可惜的是,并没有命中,只是误中副车。由于张良事先经过周密安排,行刺失手之后,他们迅速逃离了现场。秦始皇侥幸逃过劫难,大发雷霆之怒,下令全天下公开搜捕刺客十天,严令限期破案。张良因此而成为被悬赏缉捕的“罪犯”,为了逃避搜捕,张良只好改变姓名,藏身于下邳(今江苏睢宁西北)。他依然在待机而动。
张良发动的博浪一击,虽然功败垂成,却使得秦始皇感受到民间潜藏的反抗力量。后世的文人墨客,对张良的这一壮举,多有歌咏之作。元代学者陈孚的《博浪沙》,就很值得一读。
一击车中胆气豪,祖龙社稷已惊摇。
如何十二金人外,犹有民间铁未销?
此诗的前两句,正面歌颂了张良的狙击豪气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秦始皇的震慑作用;后面两句则以冷嘲热讽的笔调,对秦始皇“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,销锋,铸以为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”的做法,加以反讽与诘责。指出仅仅依靠收缴民间兵器的方法,是不可能消弭反抗行为的。
不论后世文人如何赞颂张良的“博浪刺秦”之举,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而言,此时的张良,还只是一位立志复仇的亡国贵族青年,虽然颇具壮烈之风,却没有表现出多少奇谋韬略。改变了张良处世风范的,是一件奇遇,一位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老者。这就是“纳履圯下”与“黄石老人”的传奇故事。圯,是方言,即是“桥”。
张良闲暇时,曾在下邳悠闲散步,来到一座桥上。一位老者,穿粗布短衣,走到张良面前,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,看着张良说道:“年轻人,下去取鞋上来!”张良愕然,甚至有想打他一顿的冲动。但是因为他年老,便强忍着,下去捡起鞋子,随即跪着送上。老人伸脚穿上,笑着扬长而去。张良更是惊讶。老人走了约莫一里,又返回,说道:“年轻人,还值得教导。五天后拂晓,和我在这里相会。”张良因而感到惊异,跪下道:“是。”第五天天亮时,张良前往。老人已先到了,生气地说:“和老人相约,竟然迟到,怎么回事?走吧,过五天早点来见。”过了五天,张良鸡鸣时分就去了,老人又先到了,又气愤地说:“又迟到了,为什么?回去吧,过五天再早点来。”过了五天,张良夜半时分就去了。过了一会,老人也来了,高兴地说:“应当像这个样子。”取出一册书,说道:“读了这本书就能成为帝王的老师。十年后你会发达。十三年后,你来见我,济北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就是我了。”说完离去不见了。张良在天亮后看那本书,原来是《太公兵法》。张良觉得它的出现极不寻常,就时常温习诵读。张良由此经历着由慷慨之士到谋略智囊的转变。甚至有后世论史者断言,张良善于忍耐的本事,就是由黄石老人开导而来;他的兵略奇谋,是由老人所赠的《太公兵法》启迪所得。
唐朝著名的咏史诗人胡曾,有《圯桥》一诗(《全唐诗》卷六百四十七),就大发感慨:
庙算张良独有余,少年逃难下邳初。
逡巡不进泥中履,争得先生一卷书?
唐代诗人崔涂《读留侯传》(《全唐诗》卷六百七十九),也有一句可取:
偶成汉室千年业,只读圯桥一卷书。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9y9y.com/p/13540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