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什么海洋_ 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

 模特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2-09-07 00:00

这是青岛港邮轮母港(5月7日无人机拍摄)。 新华社发

文/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

对于依海而生、向海而兴的青岛来说,海洋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先天优势,也是引以为傲的资源禀赋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要“坚持陆海统筹,加快建设海洋强国”。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,青岛也被寄予厚望,突出西海岸新区、青岛蓝谷等战略平台引领,打造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。肩负这样的历史使命,青岛市近年来在良好的海洋科研和产业基础之上,蓝色经济动能不断增强、潜力加快释放。2017年,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四分之一,向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目标不断迈进。

国家级海洋创新平台落岛城

2018年4月19日,我国“科学”号考察船完成了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系统多学科综合调查,回到了位于青岛的母港。在此次科考中,科研团队对麦哲伦海山链的典型海山进行了综合探测研究,填补了国际上在该海山区调查的空白。

4月21日,“向阳红18”科学考察船在位于青岛市鳌山湾的国家海洋局深海基地靠港,其搭载31套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燕-4000级水下滑翔机和海燕-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等设备,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18个剖面的下潜观测,最大工作深度达到8213米,刷新了下潜深度的最新世界纪录。

5月3日,圆满完成2018年综合海试航次的“大洋一号”船返回青岛。本航次任务共计45天,总航程6208海里,“海龙”“潜龙”系列潜水器共完成12次下潜,获得大量试验数据和丰富调查资料。其中,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“潜龙三号”共完成4次下潜,下潜成功率百分之百,不仅创下了我国自主潜水器深海航程最远纪录,还开创了自主潜水器和船载地质取样装备同时作业的新模式。

像“科学”号等以青岛为母港的大国重器还有很多。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首个海洋科技实验室。它依托青岛市现有科考船、水下机器人、蛟龙号等重大科研设施,整合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,打造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,并具备从近海至远海完整调查能力。而国家深海基地是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,也是“蛟龙”号探测器的母港。近年来,随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深海基地等为代表的“国”字号重大海洋创新平台的落户,青岛不断地在海洋科研与创新领域发出“中国声音”,引领海洋创新走向深蓝。

作为海洋科技名城,青岛拥有涉海科研院所18家,海洋专业高校8家,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家,高端研发平台和高端人才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,海洋高端创新载体和人才集聚,为青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才智支撑。

未来,青岛在海洋科研领域还将有一系列的大动作:海洋国家实验室全球第三条大洋科考船“梦想号”将于2021年下水;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2600万亿次/秒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正式启用;来自5个国家的20多个团队正在开展“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”,使用高通量技术加紧从化合物中筛选发现新药物;“蛟龙”号将于2020年6月执行环球航次;“七龙探海”立体深海探测网络正在加快构建……

“一谷两区”引领蓝色经济

数据显示,2017年,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实现2909亿元,同比增长15.7%,占青岛市GDP比重达26.4%,海洋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20.8%,比2016年提升1.5个百分点。海洋经济拉动GDP增长3.9个百分点,比2016年提升0.4个百分点。

青岛海洋经济近年来的强劲增长,也为蓝色经济形成区域聚集打下基础。目前以“蓝色经济”为主导的青岛市“一谷两区”(蓝色硅谷、西海岸新区、红岛经济区),正在加快形成以“蓝色经济”为特色的发展方式,不断优化经济结构、增强增长动力,对青岛海洋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