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经常听到说“举贤不避亲,举亲不避嫌”这句话,那举贤不避亲,举亲不避嫌出自哪里什么意思呢?这句话出要是用在办事需要人才的时候,就是专用某方面的人才。
“举贤不避亲,举亲不避嫌”出自《韩非子·外储说》和《吕氏春秋·去私》。
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”这句话的意思为:不管是亲人还是仇人,只要是有贤德的人,都应该得到推举、推荐。只有具有公正品质的人,才可以客观地在推荐、选拔人才时,不会被各种虚幻的假象所左右和迷惑。
选自《韩非子·外储说》一小节
主俯而笑曰:“夫树柤梨橘柚者,食之则甘,嗅之则香;树枳棘者,成而刺人。故君子慎所树。”中牟无令,晋平公问赵武曰:“中牟,三国之股肱,邯郸之肩髀,寡人欲得其良令也,谁使而可?”武曰:“邢伯子可。”公曰:“非子之仇也?”曰:“私仇不入公门。”公又问曰:“中府之令,谁使而可?”曰:“臣子可。”故曰: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。”赵武所荐四十六人于其君,及武死,各就宾位,其无私德若此也。
《吕氏春秋·去私》
原文:
尧有子十人,不与其子而授舜;舜有子九人,不与其子而授禹。至公也。
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:“南阳无令,其谁可而为之?”祁黄羊对曰:“解狐可。”平公曰:“解狐非子之仇邪?”对曰:“君问可,非问臣之仇也。”平公曰:“善。”遂用之。国人称善焉。居有间,平公又问祁黄羊曰:“国无尉,其谁可而为之?”对曰:“午可。”平公曰:“午非子之子邪?”对曰:“君问可,非问臣之子也。”平公曰:“善。”又遂用之。国人称善焉。孔子闻之曰:“善哉!祁黄羊之论也,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。祁黄羊可谓公矣。”
墨者有钜子腹?,居秦。其子杀人,秦惠王曰:“先生之年长矣,非有他子也;寡人已令吏弗诛矣,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。”腹�范栽唬骸澳�者之法曰:‘杀人者死,伤人者刑。’此所以禁杀伤人也。夫禁杀伤人者,天下之大义也。王虽为之赐,而令吏弗诛,腹�凡豢刹恍心�者之法。”不许惠王,而遂杀之。子,人之所私也。忍所私以行大义,巨子可谓公矣。
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”意思是举荐大臣在举荐时,应本着原则不避开亲近的人和仇人,举荐贤能的人才时,才是真正的无私心。这其实是晋国国君对负有举荐之责臣子祁溪的评价,这一历史典故强调了国君需任人唯贤和举荐之臣公正无私的品德。
《吕氏春秋》引用这一故事,目的是为了劝解帝王勿将天下视为私产,典故具有历史的积极作用。
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zqnf.com/daandaquan/222983.html